当前位置| 热点 > > 列表>详情

观天下!扎根在军旅的沃土

2023-05-31 07:07:11 来源:解放军报

作为一名军人,我任职过一些不同的岗位,从海防一线到高原边疆,走过许多边疆哨所和民族地区。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它强壮了我的体格,也建立起我写作上的精神原乡,拓展了我的创作视野。

最初5年的特种兵经历是我的写作起点,后来是4年的海上登陆艇生活,再后来是援藏生活和边疆经历,这三大板块构成了我目前小说写作的主要场域。虽然我对这些文学矿藏的挖掘尚处于粗浅状态,但这些经历和我所接触的那些军人深深影响着我,一直激荡在我的文字里,构成了我军旅文学作品最初的品格。这些经历也在不断激励着我、不断丰富着我在创作上的认识,让我充满使命感,让我不遗余力地去书写。

无论是从《天边的莫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4月),还是《六号哨位》(《十月》,2019年第2期),都可以看出军旅生涯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富矿。多年来,我长期在一线基层部队,见证了部队发生的变化、认识了众多年轻的官兵。10年来,部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兵的精神样貌也有了新的特点。如果稳稳扎根于机关大楼里、远离一线连队,是难以感受到展现在年轻官兵身上的变化的。


(相关资料图)

近10年,我的创作一直围绕着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题。最初的创作是不自觉的,就靠着一腔热血和内心鼓涨着的军人的崇高感、使命感。现在,我的写作开始有了“策略”。从题材上来说,我逐步推出系列作品,特种兵系列、海岛系列、藏区系列,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冲击。

就创作而言,在明确了题材范围后,我在艺术方面也开始有“策略”地学习提升。我逐渐懂得文学创作不只是“讲故事”,我开始有意识地越过单纯“讲故事”的层面,向“人”及其内心进展,向更高级的写作模式迈进。为此我刻意停下创作脚步,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思索研磨如何超越故事。

我读过不少军旅作家的作品,了解到作家的创作史及中外军事文学史。我发现,有些作家的早期作品人物多脸谱化,行事及思想多模式化,后来人物形象逐渐发生变化,关注英雄从平凡人到英雄的成长经历,甚至聚焦平凡人身上的“英雄色”;再后来更沉淀,开始关注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成长,能够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幽微的细节观察、体悟生命。但有一点是恒定的,那就是军事文学的灵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

相对集中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主题设定,也造成军事文学作品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只在挖掘故事方面用力,无论写得多么精彩,都会给人这种感觉。

现在来看,我以前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式的,非黑即白的。我在后来的创作中做了小说风格方面的尝试,试图将人的复杂性刻画出来。当然,不论如何求变,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扎根生活、阅读生活。

我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登上火车来到军营,成为一个兵。最初在北方的野战部队步兵连,冬天水井冻了,班长给我腰上拴根绳子,把我放到井底,我用锤子砸开坚硬的冰面取水。每天洗脸都困难,更别说洗脚洗澡。后来,我到了特种部队,战友们乐观向上,敢于牺牲,始终保持着“保家卫国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虽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我仍然被深深地感动着。我决定拿起笔,将我的感受记录下来。

这样的日记我写了有十几本、共几十万字,后来被加工创作为文学作品发表,最终结集成《我的特战往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它们属于成长体文字,其中充溢着我对火热军营生活的深情而深刻的热爱与体验。随着创作经验的丰富,我感到只写这样的故事有太多重复,人物也太过于扁平;我逐步将目光对准时代变革中的“人”及“人的变化”,聚焦人性的幽微之处,努力写出“复杂”的文字。

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这也对新时代军旅文学作家的书写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军旅作家,我的创作将继续扎根在部队这片文学的沃土,用笔用情用力书写生动的“军事”“军情”与军人,塑造出彰显新时代特征、具有新时代风骨、代表新时代风貌的军人形象。(王  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