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全市出现极端强降雨,面对灾情,我区选派门头沟区、房山区的驻村第一书记“汛”速行动,彰显党员本色,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投身防汛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我是第一书记
(相关资料图)
防汛一线更要当第一”
身之所处即故乡,不忘职责不负民。来自金顶街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盛建军,是门头沟区斋堂镇新兴村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在汛情紧急的日夜里,他坚守岗位、逆水而行,彻夜奔波在防汛一线,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尖兵作用”,用行动践行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在接到红色暴雨预警的第一时间,盛建军协同村两委干部,对区域内山塘、河道、低洼处开展巡查,了解汛情并入户宣传防汛知识,全力应对暴雨灾害天气。为保障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增强群众应灾能力,他协同村干部为居民运送救援物资,亲自发放至居民手中。他说:“我看到居民眼巴巴等着救援的物资,真的特别心疼,但是在这次防汛救灾中,咱们的群众非常团结,居民互帮互助,让我特别动容”。就是这样与百姓共情的心,让他在暴雨侵袭的几天里,以脚为“船”,以身为“桥”,将所有行动不便的人员全部妥善安置,所有救灾物资全部发放。
由于电力和通讯的中断,盛建军与外界断联,但他顾不上担心家里的情况,挨家挨户地走访排查,及时安抚群众的情绪。当被问到是否担心过自己安危时,盛建军说:“当前往一线看到洪水夺路而出的时候,我担心过自己能否出得去,但我是这里的第一书记,我不能害怕,如果我害怕了,群众该怎么办?我是第一书记,防汛一线更要当第一。”
哪里需要,他就是哪里的战士,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汛情面前彰显干部担当。在短暂下山与家人取得联系后,盛建军再次上山返回一线,继续投身灾后的修复与重建工作中。
“轻伤不下火线”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石景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史志办)的杜京珊,作为门头沟区雁翅镇河南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防汛和灾后重建任务中扛起重任,彰显了一位驻村女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7月31日上午,受暴雨影响,雁翅镇全镇与外界断联。8月1日清晨,杜京珊主动申请至首钢园安置点工作,学习安置工作流程。次日上午,杜京珊迅速集结两车队从不同路线向河南台村进发,一队负责向外报送人员及房屋受灾情况,一队负责向先遣突击部队求助,帮助打通109国道旁进入村里的唯一通道。在部队帮助下,河南台村的生命线得以快速打通。傍晚,在石景山、门头沟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杜京珊募集到了第一批社会捐赠物资,并协调转运进村。在此之后,杜京珊不仅需要每天晚上在城里调配次日进山的物资、车辆、人员,次日白天还要随车回村,安排当日工作,了解村民受灾程度、实际需求和生产生活等情况,将有关单位、社会各界捐赠的救灾物资分发给受灾群众,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为了解决村内受灾群众急需医疗救助的情况,杜京珊决定每天召集车辆满载物资回村,并满载老弱病人回城治疗、休养。为了更好地完善救灾流程,推进救灾任务,杜京珊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河南台村青年突击队”,协助村两委发放物资,为村内老人提供测血压、测血糖、测血氧,开展心理辅导,安抚受灾群众等。
持续数日的高强度工作,杜京珊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也从没有退缩抱怨,身上多处擦伤也来不及处理,每日只睡两三个小时,使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显憔悴,但她本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不曾停下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步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本色!
风雨中的驻村守护者
洪灾来临,来自北京市石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房山区阎村镇西坟村第一书记周萱,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请缨,带队进行24小时巡查值守,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科学分析研判,周萱把防汛工作重点放在隐患排查上面,每2小时就进行一次雨中巡查,重点关注村低洼地区和老旧房屋,对有安全隐患的村民房屋提前入户通知,嘱咐大伙儿做好防汛准备,非必要不外出。同时,对村子里的公共场所和隐患区域,拉好警戒线进行安全提示,对异物堵塞的下水道口进行清掏处理,确保防汛工作有序进行。她连续几天几夜住在村里,与全体村民共患难、同进退。
为做好汛后复工复产工作,她迅速统计各家各户耕地受灾情况,做好信息上报,将镇里配发的物资及时送到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手中,并对公共区域进行及时消杀,防止灾后疫情发生。
汛情就是号角,在防汛救灾的关键时刻,驻村第一书记周萱始终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彰显了防汛一线基层党员干部的巾帼力量!
筑起冲不垮的
“红色堤坝”
7月31日,门头沟区强降雨引发山洪,多地基础生活设施、电缆、供水系统,基站等不同程度受损。石景山区恒辰工贸集团的艾雷,是门头沟区斋堂镇杨家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十分担忧村民情况,着急上山回村协助抗洪,但两次尝试开车进山,都被值守的消防官兵劝阻下来。心急如焚的他赶紧拨通手机与村里取得联络并询问村庄情况,在知晓进村道路被冲毁后,他及时向斋堂镇汇报村中受灾情况,为研判救援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8月1日,在得知镇村物资匮乏的消息后,艾雷立刻协助斋堂镇组建物资捐赠平台,为各界人士捐赠的物品架起了“爱心桥梁”。他深知此时门头沟区物资配送与搬运承受着巨大压力,为确保物资能及时送到受灾村民手中,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门头沟物资搬运装车工作,从卸货到搬运,他一直忙碌到凌晨三点。
与此同时,他还不忘把杨家村物资困难需要帮助的消息传递出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终寻求到北京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商会捐赠,为杨家村的村民筹得大米、水、消毒液等物资。8月6日,他又主动参与斋堂镇物资运输部署,为斋堂重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心系群众、不畏艰险,艾雷同志用行动回答群众诉求问题,为防洪救灾搭建民与企之间的“爱心桥梁”,以务实的态度、坚强的斗志,践行着国企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用实际行动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红色堤坝”。
来源:石景山组工
编辑:于会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