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5日电 (杨国华 张延 唐舒琪)篝火欢舞、赛事热潮、羌味飘香.....羌年期间的北川,处处洋溢着文旅融合的活力。近年来,北川锚定“禹羌文化核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定位,以禹羌文化为载体,推动文旅与非遗、体育、农业、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从“单点打卡”到“全域畅游”的转型跨越。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县接待游客12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文旅+非遗:古羌技艺变身“流量IP”
(相关资料图)
“走北川,过羌年,带件羌绣把福传。”北川新县城伊珎羌绣非遗工坊内,羌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展示的羌绣蓝牙耳机套供不应求。将羊角花纹等传统元素与现代产品结合,羌绣已开发出手机壳、背包等300余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绣娘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机制创新为非遗传承护航。北川通过组建行业协会、选拔“文旅菁英”等举措,培育108项非遗、19家非遗工坊,羌绣、草编双双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去年全县文创产品产值达5.5亿元,带动从业者年增收5000元以上。
科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大禹文化陈列馆内,全息投影再现古老场景,AR设备让游客“参与”大禹治水,新增的5D飞行体验项目日均吸引千名游客。原创动画《少年禹传奇》斩获全国少儿频道同期收视率第一,衍生文创产品持续热销,成为禹羌文化传播新载体。
文旅+体育:赛事流量转化“消费增量”
川超赛场外,“北川好物”展销区人头攒动,腊肉、羌绣等产品开赛几小时便三次补货,日销售额突破4.8万元。借助赛事热度,北川推出“凭赛事票根免景区门票、赠腊肉、品苔子茶”等福利,联动抖音团购、比分竞猜等活动,间接带动消费4万元,让“观赛群众”变身“旅游消费者”。
“古斯都”全民健身运动会、第四届全国老年人健身大会广场舞交流活动等赛事接连落地。其中,广场舞交流活动吸引29个省市近800人参赛,带动千余名家属观光,农特产品销售额超500万元。北川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赛旅一体”模式,已实现赛事流量向全域消费持续转化。
文旅+农业:田间好物成“旅游爆款”
曲山镇石椅村绿丰园农家乐一房难求,老板娘岑敏忙着准备“羌家九大碗”:“客人就爱这口‘羌味’。”除了特色美食,游客可体验进寨仪式、跳沙朗等非遗,探访林海石源景区。今年1—10月,石椅村接待游客46.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02.0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78%、17.82%。
永昌镇白山羊美食节上,茶汤羊肉丸、竹筒羊肉等特色菜品备受青睐。作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的北川白山羊,2024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通过美食节、厨艺大赛等形式,成为农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川打造“赏花采茶节”“枇杷节”等农业节庆,形成种植、观光、研学、康养于一体的融合格局。
全域联动:构建“四季畅游”新格局
从永昌机场的低空观光到飞鸿滑草场的速度与激情,从无人机足球体验到大熊猫“网网”“升谊”互动,北川全域旅游场景不断丰富。羌年期间,北川推出5大类20项活动、3条微度假线路,“云上北川”智慧导览、“熊猫巴士”专线、优化后的停车位与观景设施,让游客出行更便捷。
北川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川已构建“一核两园三线多点”全域旅游格局,打造20余条精品线路,实现“春季赏花采茶、夏季避暑摘果、秋季赏林观光、冬季玩雪泡泉”的四季畅游。目前,北川已成功创建1个5A级、4个4A级和1个3A级景区,获评天府旅游名县,上榜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
夜幕下的新生广场,篝火依旧炙热,游客与羌族儿女手拉手跳起沙朗,咂酒醇香弥漫夜空。站在新起点,北川将持续挖掘大禹文化、羌族文化、感恩文化内涵,推动“文旅+”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让千年羌城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完)
标签:
